浊泥犹葬倾城恨 后人唯叹张丽华——李商隐的咏史诗登峰造极

浊泥犹葬倾城恨 后人唯叹张丽华——李商隐的咏史诗登峰造极

大家都知道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惝怳迷离,无人可及,其实,他的咏史诗更是登峰造极,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——《景阳井》

景阳井

唐 李商隐

景阳宫井剩堪悲,

不尽龙鸾誓死期。

肠断吴王宫外水,

浊泥犹得葬西施。

景阳井

唐 李商隐

景阳宫井剩堪悲,

不尽龙鸾誓死期。

肠断吴王宫外水,

浊泥犹得葬西施。

李商隐的《景阳井》是一曲哀婉的朝代挽歌,其中深埋着历史的叹息与诗人的忧思。诗中“景阳井”的典故,源自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仓皇末路——当隋军铁蹄踏破建康宫门之际,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竟仓皇躲入景阳殿侧一口枯井之中,最终仍被隋军生擒。这口本为求生的枯井,从此成了帝王尊严彻底沉沦的耻辱象征。

诗的开篇“景阳宫井剩堪悲”,一个“剩”字如寒冰刺骨,道尽此井所承载的悲剧已远超寻常。“不尽龙鸾誓死期”一句,字面是“龙鸾”(帝王与后妃)未能践行生死相随的誓言,深层却似裹着苦涩的嘲讽:陈后主与张丽华在危难之际选择狼狈躲藏而非慨然赴死,其苟且之态,使“誓死期”成了令人心寒的反语。

展开全文

后两句陡然荡开一笔,“肠断吴王宫外水,浊泥犹得葬西施”。此处引入另一著名历史悲剧:吴王夫差因沉溺西施而亡国。吴国灭亡后,西施结局成谜,但诗中构想她沉入宫外浊水淤泥。这“浊泥”意象与景阳井的“污秽”形成了奇特的映照。然而李商隐笔锋一转,用“犹得”二字点出悲怆的深意——即便是葬身于污浊泥水,对西施而言竟也算得上一种“幸”:夫差虽亡国,却至少让倾国倾城的西施保持了最后的体面,得以“全葬”于故土流水之中。

反观景阳井中的张丽华,其结局更为不堪。据《陈书》记载,这位以美貌闻名的贵妃被隋军从井中拖出后,旋即被处斩于青溪之畔。她不仅未能如西施般“浊泥”安葬,连最后的尊严也被剥夺。诗人通过“犹得”这看似平淡实则千钧的对比,揭示出陈后主之昏聩更甚于夫差——他竟连保护身边红颜于身后都无能为力。张丽华尸骨无存,连沉入浊泥的卑微终结都成了奢望。

李商隐生活的晚唐,早已是江河日下。朝廷深陷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的泥潭,藩镇割据如毒瘤侵蚀帝国肌体,君主的昏聩与无力令人扼腕。诗人在“景阳井”与“吴王宫水”之间建立的沉痛联系,显然超越了单纯的咏史。那口吞噬了陈朝最后尊严的景阳井,俨然成了晚唐危机四伏的朝堂的象征。而“肠断”之水所流淌的,正是诗人对当下国势日蹙、君臣无能的深切忧虑。

更可贵的是,诗中蕴含了对“红颜祸水”论的无声驳斥。“葬西施”与“悲景阳”的对比,并非为夫差开脱,而是强调张丽华与西施同为王朝倾覆的牺牲品。她们的美丽被权力征用,最终却承担了最残酷的骂名。李商隐在悲悯中清醒地指出:真正倾覆江山的,从来不是佳人明眸,而是龙椅上那昏聩的灵魂和崩坏的权柄。张丽华尸骨无存的惨烈,西施沉入浊泥的悲凉,其根源皆在陈叔宝与夫差的荒唐统治。

回望那口景阳宫井,它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,成为历史深处一个幽暗的隐喻。李商隐以悲悯之眼透视井底的亡魂与浊泥下的芳骨,在双重悲剧的映照中,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历史与现实中所有怠惰的统治者。当李唐大厦将倾之际,景阳井的幽光如一面照妖镜——照见的不仅是陈叔宝仓皇的衣冠,更是所有重蹈覆辙者的宿命:若不解“浊泥犹得葬西施”这锥心之叹背后的警醒,景阳井的悲鸣,终将在新的时代里再次幽幽响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: 电脑主板型号怎么看 电脑主板型号参数查看方法介绍
下一篇: 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简介

相关文章

按中断的功能来分,中断有哪几种类型?
《魔兽世界》8.1特质装获得方法
只狼所有七面武士分别在哪 所有七面武士位置一览
Ning王火遍全球,欧洲野王刚到国服就玩竞速,比他快了整整9秒
尼日利亚
GTX 1050显卡深度评测:游戏性能与性价比全面分析